滾動

50s-60s

1950年代
從「吊頸嶺」到「調景嶺」

在上世纪初,一位加拿大商人名叫倫尼(A.H.Rennie),向政府購買一塊荒地,並興建及經營麵粉廠,但其後生意失敗,自殺身亡;港府就以這名商人倫尼的麵粉廠來命名該地 - Rennie's Mill,而華人則給予那地一個不祥的名字 -「吊頸嶺」。


1950年,港英政府為解決逃避國共內戰而湧進香港的難民同題,決定將一些難民遷到偏遠的調景嶺,但又為了避免難民不滿被遷到俗稱「吊頸嶺」的地方,因此改名為「調景嶺」。


參考資料:《盼望之灣》、《荒原上的遺民》

相片提供:計超先生

1950年代
50年代的調景嶺難民營

1950年6月26、27及28日,約七千多名難民分成三批被遷往調景嶺難民營,隨後又約有一萬多人徒步而至。難民不斷湧入,人數很快由原來约七千多人增加至二萬多人。


參考資料:《盼望之灣》、《荒原上的遺民》

1953年
來自蘇格蘭的孫海倫宣教士及
挪威的司務道宣教護士

一些來自外國的宣教士,在50年代初來到調景嶺建立了「調景嶺基督教醫務所委辦會」(Rennie's Mill Camp Church Clinic Committee) (即現在的基督教靈實協會),並建立了一間簡陋的「診棚」向難民提供醫療服務,而當時大部分的醫藥都是由世界各國教會捐贈。


孫海倫教士 (Miss Helen Wison) 就是其中一位早期來到調景嶺救濟難民的宣教士。後來,她又邀請司務道教士來到調景嶺,照顧病人。


參考資料:《盼望之灣》、《荒原上的遠民》、《荒原上》

1953年
司務道應邀來到調景嶺服侍難民病人

來自挪威的司務道教士(Sister Annie Skau)本身是一位護士, 她帶著基督教的愛心和宣教的抱負來到香港,照顧難民的身、心、靈。 


挪威人一般比中國人身材高大,故司教士也不例外,她的護士袍長115cm、 闊60cm, 真是大得「不同凡響」呢!

1954年
九級颱風「艾黛」

當年造成五人傷亡的九級颱風「艾黛」吹襲香港時,建立在海邊的肺病房也首當其衝,幾乎被強烈颱風完全摧毀。

1955年3月26日
靈實奠基禮

在颱風「艾黛」襲港,屹立在海邊的肺病房雖被烈風嚴重摧毀,但這災禍沒有影響司教士及其同工的熱情和信心,他們決定要興建一所肺病療養院,為病人提供住院治療。1954年11月,司教士決定在調景嶺約一公里,人稱「元洲」的地方興建療養院。 


3月26日,靈實在司教士的帶領下進行奠基禮。

1955年
建造中的靈實醫院

這就是靈實臺雛形,相片中可見四周仍是一片原始荒野。 

1955年
靈實肺病療養院開幕禮

1955年10月22日靈實肺病療養院開幕, 其中文名「靈實」是指聖靈的果子;而英文名Haven of Hope,就是「盼望之灣」的意思 。

1955年
傳訊工具 - 銅製手鐘

當年通訊器材不發達,司教士就是拿著這個銅手鐘,走到草地中心搖起響鐘,以呼喚同工。

1955年
初期的肺結核男病房

初期的肺結核男病房,各種設備顯得十分簡陋。

1955年
第一個聖誕節

司教士與同工和病人在靈實肺病療養院渡過第一個聖誕節的情景。

1956年
寶琳路啟用

靈實肺病療養院建立在一處原始的荒野上,倘若院內職工需要前往九龍市區,他們要先在元洲海邊自己建造的小碼頭上乘坐舢舨前往坑口,再行石級到清水灣,然後轉乘車輛去九龍市區。惠施霖牧師目睹小區交通如此不便,於是聘請區內民工,在短時間內興建了將軍澳到西貢寶琳路約 10 公里的一段公路,促使寶琳路從此可以連接九龍牛池灣的安達臣道。而「寶琳路」這個名字則是為了紀念惠牧師之夫人所命名的。從此靈實同事往返九龍因寶琳路通行而縮減為一小時;司教士當天也帶著護士同工們一起參加開幕禮。


參考資料:《荒原上的遺民》、《荒原上》  

1957年
X光室、治療室、化驗室開幕禮

在神的眷顧下,司務道帶領同工不斷為靈實各項需要懇切禱告, 最終主垂聽禱告,並透過不同途徑不斷供應靈實。1956年,靈實先後建造了X光室、治療室、化驗室、倉庫、護士宿舍等,神的供應亦確實超過所想所求! 


參考資料:《荒原上》  

1957年
港督葛量洪到訪靈實

港督葛量洪到訪靈實,了解靈實的服務發展。

1957年
靈實兒童病房的情況

在兒童病房內,何老師在床前諄諄教導兒童。

1957年
1957年的靈實聖誕聯歡會

相片中可見,那年的靈實與兩年前的靈實變化極大。

1958年
靈實全景

在神的眷顧下,靈實得到來自世界各國教會的捐助及香港政府的支持,其設備漸見規模。靈實病房的名稱是用聖靈的果子命名:仁愛、喜樂、和平、忍耐、恩慈、良善、信實、溫柔、節制。後來又加建靈培、靈山、靈修、靈生和靈谷等病房。 


參考資料:《荒原上》

1959年
護士學校第四班畢業的護士們正背誦南丁格爾誓約

南丁格爾誓約:「余謹以至誠,於上帝及會眾面前宣誓:終身純潔,忠貞職守。勿為有損之事,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藥。盡力提高護理之標準,慎守病人家務及秘密。竭誠協助醫生之診治,勿謀病者之福利。謹誓!」

1960年代
兒童病房的情況

從相片中可見,1959年兒童病房的各項設施比1957年改善了不少。

1960年代
調景嶺60年代的耕作情況

當時得到政府贈與二十九畝之荒地,靈實農場因此成為將軍澳一帶最大規模的一個農場。靈實農場的創辦,既是以輕微的勞動力幫助康復者恢復體力;又可讓靈實醫院由此獲得新鮮的蔬菜和肉類供應。


參考資料:《 香港調景嶺難民營調查報告》 

1960年代
舊式電話機

這台電話總機也可以同時讓失明人士使用。

1960年代
靈實同事的工作情況

同工每天為病人運送熱水,以供飲用及洗澡之用。

1960年代
靈實大廚辛勤煮飯

看!我們的大廚正在為醫院病人和同工煮飯燒菜,及時提供熱飯熱茶!  

1960年代
護士的各項工作

看!我們的白衣天使正在帶病人做復康運動!

1961年
靈實禮拜堂

1961年冬,靈實禮拜堂終於在聖誕前建成,使醫院同事可以在禮拜堂舉行隆重的聖誕聯歡。

1962年
靈實聖誕卡

靈實於1962年所造的聖誕卡。


「聖誕快樂 · 救主已臨」  

1962年
學生接受防疫注射

調景嶺醫務所為學生作防疫注射。

1962年
協助苦難的兒童

《 荒原上的遺民》 作者計超先生受司教士推薦入調景嶺學生輔助社委員會,接受教育及其他生活必需的資助,從此改變他的一生。相片中可見司教士在文件中簽名作證。


資料提供:計超先生

1963年
靈實照顧肺結核病患者的子女

我們可以在相片中看到,在仁愛病房外,這些天真活潑的小孩子正在歡樂地頌唱神的恩典。

1964年
靈實福音佈道團

靈實福音佈道團於1964年成立,他們在鄉村舉辦主日學,又先後到坑口、大埔仔、茅湖仔、馬油塘、魷魚灣、將軍澳等地傳福音。

1968年
恩光護幼院啟用

恩光護幼院開始時,是為了幫助因父母患病而無人照料的孩子。恩光的房子和建造費全由挪威難民理事會所捐贈,因此當時開幕禮由挪威駐港總領事主持。 


參考資料:《荒原上》

1969年
靈實化驗室

60年代靈實化驗室的工作情況。